首页

首页  ·  江服快讯  ·  正文

首页

知书知礼 人人向往
编辑:党委宣传部  发布日期:2015-04-23  浏览次数:

    学通社讯(记者 赵冉冉):中国是传统的礼仪之邦,而我们身边或者我们自身,行为失范的现象仍随处可见。在一切都可能来不及细细品味就已发生改变的互联网时代,我们与“礼”的理想境界究竟有多远,“礼”在当下的传承与发扬,究竟应该如何去做?近日,我校学生记者进行了随机调查。从调查发现,人们对于什么是礼仪的认识总体是较正面和清晰的,52.02%的学生受访者均认为礼既是道德规范,又是文化修养、交际能力,同时还是社会文明、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在这些选项中,无论老师还是学生,较多的受访者更倾向于礼是道德规范、文化修养、社会文明和道德风尚。而较少认为是交际能力和生活习惯。而礼仪的重要性也被大众认可,老师和学生分别只有1.73%和3.57%的人觉得礼仪在生活中不重要。大家认为家庭和职场是最需要礼仪,其次是宴请场合。同时,大家也认为在学校也要讲礼仪。统计显示,有九成左右的师生都希望我们的社会是一个彬彬有礼的社会。对于“您最向往的礼仪是怎样的?您最希望延续何种传统礼仪?您认为您的身边有哪些典型的缺乏礼仪的行为?”的调查,结论得出,老师向往的是:人人友好相处、互相尊重、扶老人不被讹就行、相互关爱、乐于助人、握手、君子之守、尊敬别人、注意个人修养、汉服、中国传统礼仪。学生向往的是:成年礼、使人有所适从的传统的民族的礼仪、互相尊敬、服装方面的礼仪、待人接物的礼仪、职场礼仪、平等、友好、长幼有别、尊老爱幼、合适的餐桌礼仪、秩序井然、尊卑有度、尊师重道的礼仪、言语文明、相敬如宾又不疏离、善待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大家认为破坏公共设施、辱骂他人、随地吐痰、说脏话、目无师长、不敬老人、说话不懂轻重尊卑、顶撞长辈、对他人不宽容、自我中心不顾及他人、乱放车辆、乱扔垃圾、高声谈笑大声喧哗、不打招呼、横穿马路、非议他人、教室睡觉打呼噜、插队、公共场合抽烟、上课不认真听讲、公然玩手机电脑、上公交拥挤、闯红灯、制造噪音、打扰别人休息、说话讽刺挖苦别人、衣冠不整、撞人不扶、缺乏责任感等都是缺乏礼仪的行为。
    汉代刘熙在《释名》中解释说:“礼,体也。言得事之体也。”“礼”是一种全社会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而“礼仪”“礼仪”,就是“礼”和“仪”的结合。“礼”和“仪”的关系,是“内修”和“外达”的关系。“礼”不是一种形式,而是人们发自内心的一种观念,具有社会的共识性,“仪”是举止、行为,是让别人能看见的东西。所谓“谦谦君子”、“彬彬有礼”,体现的就是人的品格与行为举止之间的“内”“外”关系。(此处有删节)《礼记》的《礼器》篇说:“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已经说明了二者的关系。只有“礼”没有“仪”,无法体现出“礼”之所在,反之,一是不可能持久,二是徒有其表的“仪”,人们是很容易辨别出来的。“仪”也是“礼”的很重要的组成部分,程式感的好处,一是通过一步一步外在规定动作产生的庄重感,给行礼人产生深刻影响,使之意识到“礼”前“礼”后身份的变化,以及这一变化带来的一系列所要承担的责任、义务,所要遵守的规则等等,是社会道德对个体的约束的体现。
    “礼仪就在我们的举手投足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14级广播电视编导4班的闫宝芸说。大家眼中的闫宝芸是一个活泼开朗、乐于助人的女生。一次,班上一位同学因生病缺了一个月的课程,闫宝芸便利用课余时间主动给她补习功课;还有一次,闫宝芸和同学上了一辆拥挤的公交车,在一站上来了两个小朋友,她怕小朋友站不稳会摔倒,于是她就一只有抓着扶手,另一只手紧紧的搂着两个小朋友——这都是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却能实实在在地透露出礼仪之美。闫宝芸还说:“在古代,有些礼仪是非常死板的,现在的礼仪正在一步步简化,我们学习礼仪也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要在生活中去实践。”
    校园礼仪是最接近我们的礼仪,校园礼仪又包括很多:教师礼仪、学生礼仪、在图书馆借阅室的礼仪等等。14级广播电视编导3班的孙振东是孔子学苑的一名学生,他每天早起去练太极,以此来锻炼身体、修身养性。上课时,他坐姿端正,认真听讲。在与同学们的相处中,他讲求诚信,不打妄语,不说脏话。他说:“实际上‘礼’很简单,每个人都能做好,它的本质就是别把自己看的太重要,虚心做事,多包容、多学习。在校园里,随手捡起地上的垃圾,见到老师主动打声招呼,爱护一草一木,这是最基本最简单的礼仪。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个动作做起,久而久之你就会发现,其实礼仪也是一种习惯。”
    社交礼仪课的老师殷丽萍说:“步入大学,很多学生都开始对自身要求放松,青年是国家的脊椎,更应该学习礼仪知识,加强自身修养。”她告诉记者,礼仪是在与人交往过程中,体现对交往对象尊重的具体手段。微笑、鞠躬、握手、拜访、接待、宴请、得体的仪容、融洽的交谈、座次的安排…… 这些都是社交礼仪的一部分。校礼仪队的曹艺馨则感慨道:“社交礼仪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多学社交礼仪可以免除在交际场上的胆怯与害羞,也可以平添更多的信心和勇气。加入了学校的礼仪队之后,经常会安排我参加学校的一些活动,锻炼机会很多,也让我更加知礼懂礼。”
    孔子学苑的王建武老师表示,在中国古代,礼仪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需要,从宗族制度、等级制度中衍生出来,因而带有一些局限性。“时至今日,现代的礼仪与古代的礼仪已有很大差别,我们必须摒弃那些死板的礼仪规范,着重吸取对今天有积极意义的传统文明礼仪,如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容仪有整等,加以改造与承传。这对于良好个人素质的修养,协调和谐人际关系,塑造文明的社会风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现代价值。”王老师建议,用“感召”的力量,尽力去创造一个属于“礼”的环境,就像“英语角”一样,在耳濡目染中学习更多的知识。 
    “大学老师有责任在行为规范上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让他们通过生活中的实践,让‘礼’成为一种习惯。”服装与设计管理分院的张老师日常工作中与本科生相处的时间很多。他认为“目前很多大学生的失‘礼’行为,源自他们在家庭教育中被过度宠爱,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习惯,在公共生活中容易忽视‘礼’。在大学阶段,良性的师生关系可以让他们‘补课’。老师有责任在行为规范上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让他们通过生活中的实践,让“礼”成为一种习惯。”
    为加强校园交通安全管理,维护正常的教学工作生活秩序,创建安全、文明、有序的校园交通环境,校保卫处发布了关于规范校园内各区域车辆停放事宜的通知……但总有人不遵守校园里的行车、停车规则,对标识视而不见,“不走寻常路”。一位老师的观点是,“在有的人的观念里,有内部和外部之分,在外面很遵守规则,但一到了校园里,就认为这是‘内部’,可以无视规则,随心所欲,这是为什么?因为这些人总认为别人都应该遵守规则,而自己可以搞特权,怎么方便就怎么做,这又是为什么?这是因为他们太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的利益和方便放得太大,导致基本的‘礼’被忽视了,最基本的规范缺失了。”他认为,要营造有礼有节的公共环境,倡导一种人人平等的文化氛围,有“礼”共守,是至关重要的。
    在做关于“礼”的调查中,大多数参与调查的师生都对身边的“失礼”行为表示反感,半数以上的师生认为,虽然儿童时期是“礼”的教育的黄金期,鉴于目前公共的礼仪修养不尽如人意,礼仪教育存在很大程度的缺失,社会和大学仍非常有必要在课程设计和师生相处过程中进行礼仪教育,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通过生活中的实践,让“礼”成为一种习惯。

Baidu
map